autres pays : Italie
Téléphone:01 42 21 37 37
Email:sav@37-express.com
France
Parrainage 邀请好友获得返利
Parrainage

邀请好友后,好友消费的同时,您也可以获得大量返利。消费越多,返利越多

“文艺复兴老中青三杰单飞天团” 达芬奇篇


文章转自学生汇基友

糊糊馆长

公众号ID: gh_e93f3d2181fa

感兴趣的盆友欢迎关注ta

 

糊糊馆长

文艺复兴老中青三杰单飞天团

达芬奇篇

我们都知道莱昂纳多、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不是这三只同名忍者神龟

文艺复兴三杰

Michelangelo

1475-1564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Raffaello Sanzio

1483-1520

莱昂纳多 

1452年生人,“50后老腊肉”全知全能,非主流,离经叛道,搞发明,冲撞教义,像个“异教徒”,浑身法术,无处施展。

米开朗基罗 

1475年生人,“70后硬骨头”熬到快九十岁才撒手,一辈子效忠教廷,像个“修道士”把教皇给的差事做成了艺术。

拉斐尔 

1483年生人,“80后小鲜肉”主流正统,教皇红人,像个能说会画好心的“传教士”可惜英年早逝,把古典绘画做成了典范。

三种不同人生,从未同台合作,却被硬生生组成了

“文艺复兴老中青三杰单飞天团”

为了避免“跳戏”想到这个莱昂纳多,还是直呼其姓达芬奇

根据达芬奇1487年创作的《维特鲁威人》改画,如有冒犯,海涵见谅。

围观一下我的五百年大师交流群:

五百年,人类文明翻天覆地,但历史没有假设,不能如果。

打卡卢浮宫达芬奇回顾展

卢浮宫达芬奇展览官方海报

今年是达芬奇逝世五百年,法国吹响集结号,为老人家办回顾展,虽然卢浮宫藏有最多达芬奇画作,家底足够丰厚,但还得四处外交,借画造势。   

卢浮宫内的售书小姐姐和海报上的费隆妮叶夫人貌似撞脸,仿佛撞见了她的前世今生。

《天使报喜》黑白原画尺幅大小展示,采用红外反射式影印术,是一种用于观察分析油画不同颜料层的技术。

雷声大,雨点小,凑不齐,用红外反射影印术代替,看不过瘾,得自行脑补。就连本宫大红人蒙娜丽莎也没请动,留在徳农馆,好招揽各方游客。

 

卢浮宫蒙娜丽莎前依旧络绎不绝,人潮涌动。

顺着这股风潮,我也去凑个热闹。既是近水楼台,又是乱花迷眼,不为通篇能懂,但求局部细节。经得起再三再四凑近退远放大缩小的画才耐看。
美不是知识,是一种真实存在。

站在真迹面前,即熟悉又陌生,所有的知识、经验都是无效的,脑袋空空,心中无语挤进人群,开眼细看,古色斑斓层层叠叠的油彩凝结层,具体而丰富,有种被蹩脚印刷品欺骗的感觉。再加上网络的二次传播,作品所携带的信息被压缩,画面的尺度和冲击力也会削弱。

达芬奇所有的绘画、手稿,都在探索世界的奥妙深邃,生命的广阔维度让人琢磨不透,不可思,不可议,跳出语言,超越理性,各有各的心领神会

 

在提供必要的作品信息基础上,我会尽量保持中性、克制、不滥情、不文艺腔、避免任何单一武断的过度解读,这样反而会简化达芬奇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我们先来揭秘“奇人”,再来解密“奇画”。

 

人设往往来自误解达芬奇被世人轮番谈论,陈词滥调,全网最大流量IP。

我们真的了解达芬奇这个人吗?

达芬奇画蛋是扯淡

首先我要辟谣,这个谣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以至于我家箱底现在都能翻出多张学画时留下的素描,各种大小造型不一的蛋,天真的画蛋,幼稚的以为能成达芬奇。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二年级下)

我查遍达芬奇相关史料及传记,达芬奇小时候画蛋纯属扯淡。用过蛋黄作颜料调和剂,画过“蛋彩画”,然后口口相传,以讹传讹,就变成“画彩蛋”。 

《哺乳圣母》,蛋彩画,达芬奇,1490,艾尔米塔日博物馆藏,42cm×32cm 喝奶中的小胖娃耶稣,满身都是一坨坨的小肉蛋。

另外,有记载称达芬奇在成年画过一副《利达与天鹅》,但那是破壳而出好几个娃的鹅蛋。1625年意大利学者卡西亚诺曾提到过这幅画,18世纪后失传,草图存世,摹本无数,有名有姓,有图有真相

达芬奇1504年素描习作《跪着的丽达》, 卢浮宫藏, 160cm×139 cm 丽达是斯巴达的王后,年轻貌美,被万神之神的宙斯看上,宙斯脑洞大开,变身天鹅,与丽达生出一对双黄鹅蛋。

《史比里东丽达》,佛朗西斯科·麦尔茨,1515,乌菲兹美术馆收藏,130cm×78 cm

已知达芬奇最早的画也不是个蛋,是用羽毛笔和墨水描绘心中老家景色《亚诺河谷》。而且极有可能是欧洲艺术史上最早的风景画

画面近处景物因为线性透视关系,显得更加清晰,而远处的地平线则因为大气层而变得模糊,这一光学现象被达芬奇称为“空气透视”,并把这种画法运用到他的肖像画背景中。

再看画面右侧用急促的曲线勾勒出树叶和阴影,让人感觉正在风中摇摆。快速跃动的笔触让流水下落的瞬间动感十足,场面动态写实能力惊人

《亚诺河谷》,1473,乌菲兹美术馆藏,19cm×28.5cm

达芬奇在明星导师韦罗基奥的工作室当学徒时,也不用画蛋,倒是画了很多观察衣褶的素描。捕捉光线和阴影的细微变化,呈现肌理,在二维平面上产生三维效果,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明暗法”后来达芬奇在油彩中将其升级迭代成“晕染法”,烟雾迷蒙,登峰造极,二十多层的超薄渐隐晕染模糊法 。

上下摩擦可以戳出更多衣褶

达芬奇早期衣褶素描习作,会先做出人体模型,再把衣袍浸泡在石膏水中,覆盖上去,趁湿软时做造型,折出衣纹,等石膏干后,再深入刻画。随着衣袍下人体的姿态,衣纹发生光与影的微妙转折,精细程度已超前代画家。

《天使报喜》达芬奇,1472-1475,乌菲兹美术馆藏,98cm×217cm 

这幅画是基督教传统主旋律图像。上帝选中玛利亚“体外超导受孕”,派天使前去告知,玛利亚虽然强作镇定,难掩心中疑惑,孩子他爹会是谁。达芬奇早年大量的衣褶练习没白费,在这幅画上充分派上用场。

 

所以各位画友,画蛋是没用的,要画衣褶。

 

委罗基奥×达芬奇,1472-1475,乌菲兹美术馆藏,177cm×151cm 

这副画才是达芬奇真正意义上的成名江湖首秀。二十岁的时候就和韦罗基奥联名《基督受洗》,老师笔下的圣人一脸呆像,而达芬奇画的天使栩栩如生,灵气毕现。尤其在面部表情,衣褶转折的处理上,微妙而自然,出神入化,一鸣惊人。瓦萨里在《艺苑名人录》记载:老师自叹不如,自废武功,绝笔江湖

史上名人鸡汤文很多,什么爱因斯坦小时候只考一分;牛顿被苹果砸出万有引力;华盛顿砍了两棵树;爱迪生用烛光救妈妈;李白看老奶奶铁棒磨成针…

就此打住,以后开篇另说名人辟谣贴,

我们言归正传聊达芬奇,“奇人”,“奇画”。

这位仙风道骨,超越时代的跨界斜杠大师,

谜一样的男子,神一般的存在

   

左图,达芬奇老年自画像, 1516,都灵国家画廊,33.3cm×21.3cm

右图,爱徒美尔兹眼里的达芬奇,1516,英国皇家画廊,27.5cm×19cm

潮男达芬奇

据传达芬奇年轻时风度翩翩,英俊潇洒。在《东方三博士的朝拜》中,达芬奇正当青春,把自己偷偷画了进去,除此之外传世的只有中老年时的自画像。

达芬奇很潮,尤其是在成名后,出入宫廷教会和贵族官邸,举止优雅,十分注重衣品。他在自己手账中写过一句“人若没有美感素质等于早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审美力是绝症”。

左图 拉斐尔,《雅典学院》中的达芬奇像。

右图 达芬奇,《东方三博士的朝拜》中的自画像。

手账中还完整的记录了一次回乡行头:

“一件塔夫绸的长袍,一件有天鹅绒的衬里,可以当作长袍,一件阿拉伯式连帽呢斗篷,一件灰玫瑰色的长袍,一件玫瑰色的加泰罗尼亚长袍,一件有宽领和天鹅绒兜帽的深紫色披风,一件深紫色缎子外套,一件深红色缎子外套,一双深紫色长袜,一双灰玫瑰色长袜,一顶粉色的帽子。”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这辣眼的穿搭。

素食主义者

达芬奇可能是西方最早的素食主义提倡者,在他的手账中有明确不吃肉的记载。

最近科学家在其手稿与画卷中均发现了手指留下的唾液和食物残渣痕迹,经检测,这位天才有边吃边画的习惯,而且吃的是素食

达芬奇睡眠大法

达芬奇还独创了高效时间管理睡眠大法,瞌睡一刻钟,工作四小时。这样算下来,一天总共只睡一个半小时,这是对有限生命的极大扩容

他在手帐中写道:“这种睡眠方式能大大提高时间利用率,每天能多出六、七个小时来工作。”

“一日忙碌,可得一夜安眠,一生忙碌,可得死而无憾。”

重度完美主义拖延症

达芬奇的作品产量少,兴趣爱好广,有些画不断打磨修改数十年,交付遥遥无期,重度完美主义拖延症患者。这是两幅未完成长期搁置画作:

《圣叶理诺在野外》,1480,梵蒂冈博物馆藏,103cm×75cm

描画的是圣叶理诺在旷野沙漠中忏悔苦修自虐,手持石头击打自己的肉体。这一幕激怒脚边宠物。这头狮子,是因为帮忙拔出了他爪子中的刺而赖上圣叶理诺不走。 


《东方三博士的朝拜》,1481,乌菲兹美术馆藏,246cm×243cm                        

画面最右边凝视远方的局外人可能就是年轻的达芬奇自画像。

他超然世外,视乎听到召唤,望向神秘未知的世界,也预示着这幅画的烂尾。达芬奇二十八岁时就接到教堂圣坛画订单,画了不到一年就终止了,北漂米兰另谋高就。

这幅画表现的是圣经中东方三贤士前来朝拜圣婴耶稣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出他与经典的宗教画截然不同,圣母四周被吃瓜群众围观,充满了混乱与不安,背景更是残垣断壁,人仰马翻,场面调度离经叛道。可想而知,这样的画难以被主教审批通过,最后停业整改,不了了之。

经现代红外线检测,达芬奇有了人体解剖知识后,又反复动笔修改,可这些画还是没完工。他总在想方设法让作品变得更加完美,所以他一直试图尝试,把未完成的画带在身边打磨,不断修正,层层覆盖,特效晕染。

《最后的晚餐》1494-1498,米兰圣玛利亚教堂,460cm×880cm

这种打破常规的实验精神,也直接导致了壁画《最后的晚餐》在技术层面上的失败。因为湿壁画由不得他反复涂抹,必须快速在灰泥风干前画完,达芬奇错误的尝试了蛋彩加油的颜料,很快就出现了颜色脱落现象,但这并没影响到这幅画的伟大

手账达人

达芬奇一生酷爱记手账,吃喝拉撒,鸡毛蒜皮,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句是“锅里的汤热了,我要就此搁笔去喝汤。他以个人独特的镜像方式书写,描画。不知是因为左撇子方便如此,还是防止他人剽窃,更好知识产权保护。这成了后世确认达芬奇真迹的一个有力证据。

以艺术为名,达芬奇研究自然,盗墓解剖人体,满足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在投奔米兰公爵的求职信上,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各项硬核技能,此处不一一列举,最重要的是文末补充了一句:吾亦擅绘。很多人以为达芬奇无意绘画,其实恰恰相反,他看的太重。达芬奇在笔记中写道:“绘画是一门神圣的科学,是精神的载体,是永无终点的时间……”

上下摩擦,戳出更多达芬奇科学研究草图手稿

在晚年,达芬奇写道:我从未真正完成一项工作”。他似乎不太关注作品的完成度,而是借助绘画,图示他的科学研究,反复修改调整,寻求一种发现、探索、思考的过程,并乐在其中

达芬奇沉浸于未知领域,一次一次的科学解剖,寻找人体内被称作“灵魂”的东西,不知找到没。但他感觉到了美是一个更大的维度,不是皮肉表象,而是一种神秘的微表情,像在为人类开示。

 

头骨解剖研究,1489,英国温莎皇家图书馆藏

目前所知的达·芬奇画作大概十五件,草稿多于正稿,每张纸从前后到正反都密密麻麻地写满、画满。几千页之多,如同百科全书,包罗万象,散落各地,西方人称《大西洋手稿》,就是浩瀚无垠、深如海洋的意思。

江湖上还有一套《马德里手稿》,主要是研究机械工程之类的笔记,失踪很久,二十世纪才被发现。大英图书馆收藏的《阿伦德尔手稿》是关于力学和几何学的研究;《莱斯特科学手稿》前些年被比尔盖茨购入私人持有。

CODEX 

达芬奇手稿本封面

弗洛伊德说:达芬奇就像是一个在黑暗中过早醒来的人,而世人还都在睡梦中。”

达芬奇一个人醒来时,他没叫醒大家。他太超前了,到了手稿公开时,又相对过时,这是悲剧,说不出的惋惜。藏匿江湖几百年的科学成果,等到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后才被发现和印证。

可以说达芬奇没有对现代科学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在文艺复兴时期,手稿被出版,公开传播,并广泛应用,那么人类文明史将被改写,整个世界进程会大步提前。

聊完“奇人”,我们来聊“奇画”

达芬奇笔下的男男女女

《音乐家肖像》,画于1485年,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藏,45cm×32cm 

达芬奇为数不多的男性肖像《音乐家》。依然是他钟爱的螺旋长小卷发,手持乐谱,望向远方,意味深长。密密麻麻的卷卷画框配的正好!

《施洗者圣约翰》,1513-1516,卢浮宫藏,69cm × 57cm

这是达芬奇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极尽通透,画里有话。晚年垂垂老矣的达芬奇,笔力十足,反复晕染轮廓,柔和而朦胧,明暗光影的丰富对比,更是增强了画面的隐喻神秘感。

 

圣约翰诡异的举起一根手指,指向天空,这不是宗教传统意义上的手印,令人浮想联翩。眼神近乎挑逗,露出意味深长的邪魅笑容。圣约翰被达芬奇表现的亦男亦女,雌雄同体,妖娆多姿,知者得其味。按木心的话说:“美无性别,若有性别,则是性不是美。”

《肉身天使》,被我打码和谐版,1513-1515,德国私人收藏。后世的收藏者不忍心毁掉大师的作品,但又不能忍受这种赤裸裸的不男不女,画面局部被人使劲擦过,试图擦掉天使那个无处安放肿胀的器官。

我们知道达芬奇是同性恋,也没有什么女人缘,童年母亲缺席,和继母关系也不好,一生交往多数是男伴,却画出了最美的女性。

已知达芬奇唯一的女性朋友,Isabelle d'Este,油画草图画于1500年,成品消失,卢浮宫藏,63cm ×46.5cm

《女子画像》,1508,帕尔马国家美术馆藏 ,24cm × 21 cm

画中人,不可知,未完成,已是最美。

圣母系列

圣家族,祖孙三代,齐聚一堂,圣安妮看着女儿玛利亚,圣母玛利亚看着圣子小耶稣,小耶稣点拨小约翰,彼此对望。他们的眼神,他们的手势,都不可知,不可解

圣安妮指向上天的手,成了晚年达芬奇绘画的重要符号,这只手指向远方天空,指向未知神秘,指向心灵感悟......

《圣母子、圣安妮、圣约翰》,1499-1500,英国国家美术馆藏,141.5cm×104.6cm

个人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张素描草图,不逊色于任何一副名作,以黑色粉笔作影,铅白提亮,在光与影的丰富层次里,产生迷离恍惚的千变万化。尺幅很大,细节很多,在原作前凝视良久,如梦如幻,令人着迷。

《圣母子与圣安妮》,1508-1510,卢浮宫藏,168cm×112cm

暖调《岩间圣母》,1483-1486,卢浮宫藏,199cm×122cm

冷调《岩间圣母》,1491-1508,英国国家画廊藏,189cm×120cm

这几幅圣母都使用了明确的金字塔形构图,温柔而平静祥和的情绪弥漫在整幅画里。人物美如烟雾,圣母颔首低眉,微笑中饱含悲悯,像极了佛教中的观音娘娘

值得注意的是人物背后的风景。微妙的光影营造出一种空气感。这是达芬奇特有的“山水空气透视法”近似于中国宋元山水淡墨渲染的感觉,构成了画面空灵、辽阔、悠远的气氛。

不知道达芬奇是否看过中国宋元山水画,但他是最接近东方美学的西方画家,精微广大而神秘莫测。这些画,不是向外的流露表达,而是向内的心之归途。从关注视线绝美之景到关注内心生命之态,游走画面,带来生命的解读。

妇女系列

达芬奇所在的文艺复兴就是从对神的关注,过渡到对人的重视从宗教订件到私人订制的转变。达芬奇的妇女肖像在艺术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秘密。她们高冷,静定,以不变应万变地四分之三侧面端坐着,淡淡的表情,似笑非笑,得不到确认的眼神,都成为遥不可及的永恒谜语。世人对她们的美也似懂非懂。达芬奇深感女人的心思男人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

 

《吉内薇拉·班琪》,1474-1476,美国国家画廊藏,38.8cm×36.7cm

小姐姐眼神飘忽,一脸死灰,表情冷淡,心中无光,一副生无可恋的涅槃厌世脸,像一朵即将枯萎的花,像一团快要熄灭的火。

《抱银鼠的女子》,1488-1490,波兰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藏,54cm×39cm

据传这妹子是达芬奇金主米兰公爵的情妇,年芳十六,打扮时髦,美到如烟如雾,像一朵花,含苞欲放。面部表情安静圣洁,仿佛时间静止在她淡淡的笑容中,这与达芬奇画的圣母并没有不同,同样焕发神性。但我们注意到她手部表情却相反,僵硬、紧张、焦虑。好像平静的表面下预示着某种“小三”的不安。

《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1490-1496,卢浮宫藏,63cm×45cm,贵气逼人,眉宇唇齿隐约的表情,淡到无法觉察,像黑暗里的微光,忽明忽暗。因为隐忍,美到若即若离,无话可说。

《蒙娜丽莎》,1502-1506, 卢浮宫藏,77cm×53cm. 

她太有名了,微笑着展现神迹,检阅芸芸众生。蒙娜丽莎就是印满全世界的一个符号,我们对她的美已经麻木无感,看的人多,懂的人少。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尽拍她,一点也不爱她。

巨星陨落

晚年六十五岁的达芬奇,在法国国王佛朗索瓦一世的盛情邀请下,带着他的爱徒梅尔兹,和随身作品手稿,定居法国。国王为了方便两人私密往来,安置在离昂布瓦斯皇家城堡只有五百米的克卢·吕斯城堡,还在两座城堡间修建了地下秘道。

达芬奇安度晚年的克卢.吕斯城堡,15世纪中叶由昂布瓦斯家族建造。

据传达芬奇临终时就躺在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怀里。这一场景被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画下《达芬奇之死》。场面太过渲染,含情脉脉、基情满满。但事实上,达·芬奇死在国王怀里只是一场虚构。历史学家证明,当时国王在圣日耳曼昂赖签署颁发了一份公告,而那离达芬奇居住的地方有两天路程。

法国画家安格尔(1780-1867年)根据传说于1818年绘制了这幅油画。

达·芬奇死亡前一周,已经意识到自己气数已尽,天命难违,开始起草遗嘱,安排后事,移交画作手稿。并详细要求死后举办三场大弥散,三十场小弥撒。他的毕生探索是违背宗教教义的,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得到最后的安息和慰藉

达芬奇的墓地位于法国昂布瓦兹城堡的于贝尔礼拜堂里

长按二维码 识别加关注 艺术喂养你